血液能保存多久
血液是人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在医疗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手术输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浆分离等。但是,血液是否能够无限期地保存呢?本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保存方式对血液保存期的影响
保存方式是影响血液保存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来说,新鲜采集的血液需要在冰箱中温度保持在2-6℃,并且要避免震动和摇晃。如果经过特殊处理,如添加抗凝剂,可将保存期延长至21-35天。然而,要注意的是,如果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存活率,从而缩短了血液的保存期。
2、不同成分的血液保存期不同
血液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多种成分组成,因此不同血液成分的保存期并不相同。普通血液中的红细胞保存期最长,可以保存42天,而血浆和血小板则只能保存在-18℃以下的冷冻库中6-12个月。由于每种成分的保存期不同,因此科学合理地利用血液的各个成分也是有效推迟血液过期的方法之一。
3、血液保存期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血液保存期长短对血液质量也有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保存期的延长,血液中的代谢产物和细菌含量会逐渐增加,而红细胞的弹性和柔韧性也会减弱,导致红细胞存活率下降。同时,保存期延长还会使血浆中某些因子失活,如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等,从而降低血液的功效。
4、合理利用,避免浪费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合理利用已采集的血液也可以避免过期浪费。医疗机构可以制定合理的血液库存策略,有序地使用过期血液或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浪费,还能减少对血液资源的浪费,更好地服务患者。
综上所述,血液的保存期主要影响因素为保存方式、血液成分和保存期对血液质量的影响。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合理利用和有效的库存策略来避免血液浪费。
转载请注明出处家家乐信息网 » 血液能保存多久 血液存放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