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抽出来可以保存多久
血液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在临床医学中,保存好血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血抽出来可以保存多久呢?下面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探讨。
1、保存方式对血液保存的影响
血液保存的方式对于血液的保存时间影响较大。一般来说,鲜血可以保存2-3天,而经离心等工艺处理后的血液则可以保存7-14天。
对于较长时间的保存,通常需要将血液置于低温条件下保存。在-20℃的低温环境中,血液可以保存3-6个月,而在-80℃的极低温环境中,血液可以保存超过1年。
同时,在血液的保存过程中,应避免血液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尽量减少血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此外,血液应该避免受到振动或者敲打等外部冲击。
2、保存时间对血液质量的影响
长时间保存的血液,其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导致血细胞的数量、大小或形态等发生改变。比如,保存时间过长会导致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减少,而血小板的数量则相对稳定。
此外,一些血液中的有机物质还会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分解,对血液的质量造成影响。
因此,对于长时间保存的血液,需要进行相关的质量检测,确保血液的质量不会对后续使用造成影响。
3、血制品的保存时间
血制品是由血液经过加工制成的药品,包括血浆、红细胞悬液和血小板悬液等。血制品通常需要经过冷冻保存,在常温下保存时间较短。
血小板悬液应在20-24℃下保存,一般不超过5天,而冰冻血小板可以保存在-30℃以下的低温环境下,保存时间可以达到1年左右。
红细胞悬液通常是在2℃-6℃下保存,一般保存时间在35天左右。
血浆可以低温保存,保存时间可以长达一年。
4、适宜使用时限
即使是保存时间较长的血液,在使用的时候也需要考虑到有限的有效时间。一般来说,鲜血或者只经过简单处理的血液应该在4小时内使用。而如果经过加工处理后的血制品,则需要在24小时-72小时内使用。
此外,血液在使用前一定要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测,确保血液的质量符合使用要求。
总结
血液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保存好血液对于临床医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血液的保存,应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措施,使其能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的质量。
转载请注明出处家家乐信息网 » 血抽出来可以保存多久 血液可以保存多长时间?